上市公司的中期业绩答卷,正在成为201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影响效果的投影。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发布了2016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的公司数量已达1428家,占比接近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
数据显示,上半年“预增”的公司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0多家;而“首亏类”公司的数量则实现了一定数量的减少。
其中,部分实体产业的扭亏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包括钢铁、地产等行业的多个重资产行业公司出现了扭亏;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出现首亏,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其中大部分首亏的公司仍然集中在设备制造、农牧轻工等实体领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实体类上市公司业绩的预增,与上半年的“去库存”、“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等政策的利好兑现和周期影响有关;而这一预增能否酝酿行业性反弹,仍然有待观察。
“预增”公司数攀升,钢铁回暖
接近半数的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正在浮出水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7月14日,在已披露业绩预告的1428家上市公司中,共有359家公司有望实现利润预增,占已发预告公司总数的25.14%。
事实上,这一数量已较去年同期水平出现较大增长,即业绩预增公司数较去年多出118家。此外,“续增”、“扭亏”的公司数量也实现了19家和49家的增长。
与此同时,业绩下滑的公司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缩减,例如预告“首亏”和“预减”的公司数分别减少了39家和2家。
其中,一些钢铁、煤炭等待去产能行业的扭亏和预增,引起了市场的关注。例如马钢股份7月13日预告显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将达4.5亿元,较去年-12.3亿元的亏损额逆势增长16.8亿元。
从马钢股份的季度业绩看来,其主要的业绩贡献来自于第二季度——马钢股份一、二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3.93亿元和8.43亿元。
中泰证券认为,钢铁公司的业绩回暖来自于第二季度行业基本面的复苏。
“业绩触底反弹趋势明显,二季度盈利更是创2009年以来公司单季业绩最佳。”中泰证券指出,“无独有偶,从已经公告业绩表现的鞍钢以及韶钢来看,今年二季度的业绩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改善,因此我们认为行业基本面的复苏是其业绩改善的最大动因。”
数据显示,包括马钢股份、安阳钢铁、沙钢股份等在内的6家钢铁类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扭亏;当中就连此前连续14个月亏损的酒钢宏兴也迎来扭亏。
但对于钢铁行业的中长期走势,亦有研究机构表达了观望态度。“总体而言,虽然当前行业盈利有所改善,后续业绩实质性提升,仍将依赖于行业下游整体需求持续回暖。”长江证券认为。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仍有8家钢铁企业预告“续亏”和“首亏”,2家公司预测将“略减”;一些公司的预计亏损额也将出现扩大,例如*ST中特预计亏损下限扩大至6000万元,而预测“首亏”的金岭矿业的亏损下限预计也将达1.25亿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部分公司的业绩预告中,存在“不确定”的公司数量出现了大增,多达56家,而在去年同期该类公司数量仅为9家。
产能过剩蔓延至中游
钢铁行业的短期回暖,在其重要下游房地产领域也有明显的迹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49家披露业绩预告的房地产企业中,除14家公司预计出现首亏、预减或续亏,大部分公司都实现了业绩正增长。
“今年上半年二三线城市的去库存和价格上行起到了一些效果,对于房地产的业绩带来了改善,”恒大地产一位资深地产开发人士表示,“资金的好转也提高了开工率,进而对整个土建行业都构成了利好。”
事实上,与钢铁、房地产相关的建筑行业也整体表现尚佳。在已预告业绩的46家公司中,出现亏损的仅有6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仍有部分领域的“首亏”现象较为集中,例如设备、农牧等行业。
统计显示,在已预告企业中,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两大行业分别出现了13家和10家“首亏”公司,此外在通信设备制造、输变电设备、运输设备、电站电子设备等设备相关类行业,均出现了数量不等的“首亏”企业。
“设备应该属于多数产业的中游环节,之前是房地产、基建等下游的减速带来了上游的产能过剩,如果设备类公司的基本面不断出现下滑,说明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正在向行业中游蔓延。”北京一家大型券商宏观分析师表示,“关键还是看下游的真实需求是否能够支撑中上游的供给。”
与实体行业类公司相反的是,IT、传媒类公司的业绩则更加乐观。统计显示,前述已预告公司中,仅有4家IT服务类企业和6家传媒类公司出现了业绩下滑。
“实体经济的压力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传媒服务、IT类企业在其中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前述宏观分析师指出。
不过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目前的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所能够折射的宏观政策效果可能仍然有限。
“一方面目前出了业绩预告的还只是一部分上市公司,不能完全代表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还是国内优质企业的代表,无论从授信还是从营收规模上说,表现的也只是一个侧面,”零度投资业务董事姚卓认为,“可能会有宏观成分的带动,但具体还要对行业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