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作为“新基建”的领头羊,是万物互联的新引擎,将为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去年以来,中国移动联合首钢京唐公司、华为公司,利用5G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等特点,融合边缘计算、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钢铁企业各环节的少人化、无人化,助力钢铁制造技术与装备转型升级。
借助5G技术,打造智能生产车间
近日,在首钢京唐公司的酸洗原料库里,无人天车似乎有了生命,一辆天车准确地将钢卷从车上吊起、卸下,另一辆天车则将钢卷从货场调运到酸洗车间。
赋予无人天车生命的,是这里的控制中心。而连接控制中心和无人天车的,则是车间里架设的5G网络。
5G将天车司机从高温、高空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以往天车在酸洗原料库、酸洗中间库中吊卸钢卷,需要天车司机在高达20米的天车驾驶舱内手动控制装卸,司机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才能确保操作精准无误。长达数小时的高空作业,对司机的精力和体能都是极大挑战,生产过程也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依托安装于库区及行走天车上的高清摄像头、基于5G低时延和大带宽的网络支持,5G生产高清视频回传至智能仓储系统,操作人员只需要通过5G通讯对行车控制系统、地面控制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与指令控制,即可完成天车作业。
5G天车远程操控、无人驾驶、库区视频监控回传等功能的实现,不仅大大提高了装卸的精准性,使钢卷装卸的完好率达到100%,同时也节约了50%的作业人员。
钢铁行业有着工业制造领域最丰富和复杂的应用场景,也是对智能化需求最迫切的行业。传统的工业WiFi网络传输方式,很容易受到干扰,出现延迟、误码。而5G技术能将网络等待时间控制在毫秒级别,为保证系统精确控制提供支撑。
去年12月18日,中国移动、首钢京唐公司、华为公司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共同规划、实施首钢京唐“边、管、云、用”5G智慧钢铁解决方案,通过构建一张5G行业专网、一个工业互联平台,打造5G安全生产视频回传、5G无人天车、5G AR辅助巡检、5G园区安防多场景应用,推动5G技术与钢铁行业融合。
河北移动唐山分公司与首钢京唐公司共同开展5G 智慧钢铁创新研究,研究5G技术在钢铁行业的结合点、创新点,通过5G等新技术应用打造标杆示范项目,形成产业化成果,协同推进标准制定与应用推广。目前已实现5G 视频回传、5G 无人天车、5G 园区安防等应用场景的落地。今年7月,首钢京唐公司被授予中国移动首个5G 智慧钢铁实训基地称号。
扩大应用场景,让5G与钢铁工业深度融合
借助5G技术,如今的首钢京唐公司生产更加智能。
酸洗原料库、中间库、镀锌成品库里,遍布车间的摄像头只需接通电源,实时图像就能清晰地回传到指挥中心的屏幕上,由于时延控制在18毫秒以内,保证了控制人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处理。
园区能源部办公楼前路口的5G摄像头,可以将路口信息实时回传到监控室,通过5G的边缘计算识别园区车辆信息、人员信息,对擅自闯入该区域的车辆、人员进行自动警告,提高了园区的安全管理水平。
智能化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首钢京唐公司信息计量部部长郭亮介绍,以5G 视频回传功能为例,该项应用解决了厂房光缆随处布放的难题,可实现后期业务随时接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5G的成功应用,更加坚定了首钢京唐公司利用5G技术打造智慧钢铁的信心。郭亮介绍,目前公司正在加紧5G网络覆盖,无人料场、园区智慧安防、2号镀锌厂智慧工厂、厂区5G自动驾驶等5G创新示范应用场景也将陆续实现。
河北移动唐山分公司政企客户部5G解决方案项目经理胡杨杨介绍,以工业互联网实施为抓手,建设“有智商的工厂”,是钢铁企业的必然选择。5G作为新一代无线连接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形成良好的融合,在钢铁设备数字化运维、5G钢材质量缺陷检测、5G钢厂人员安全监控、5G无人天车4个方面将大有可为。当然,5G与钢铁行业融合应用的落地成熟,需要经历试验试制的过程,河北移动唐山分公司将持续联合首钢京唐公司利用自身生产环境开展先行先试,打造示范项目,并为大规模推广复制奠定基础。
今年7月,河北省发改委印发的《河北省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加快推进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大力促进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实施生产体系数字化改造。大力推进“机器人 ”“5G ”“AI ”行动,支持企业建立贯穿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全流程数字化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形成多维度、多环境数据源实时同步的数字孪生体。到2022年,培育15个以上数字化车间,打造3家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行动计划为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方向和政策支持,也将促进5G与钢铁工业的深度融合。“在智能制造的大潮汹涌奔流之际,5G既要与作为垂直行业的钢铁行业密切结合,重塑标准、场景和目标,钢铁行业也要勇于创新,让5G技术融入自身、赋能自身。”郭亮说,未来,首钢京唐公司将积极拥抱5G技术,进一步对现场装备控制的核心实施智能化改造,应对高品质产品制造和个性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