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资本热衷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技改却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和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喜新厌旧”
阅读提示
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一些地方和企业“喜新厌旧”,热衷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技改重视不够。业内人士呼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应忽视传统产业,相反要加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力促工业倍增式跨越。
一些地方和企业“喜新厌旧”,热衷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技改重视不够,相应带来了审批程序较长、资金到账迟缓、土地指标供应不足等现实问题。
这是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调研中发现的企业技改存在的问题。
此调研引发不少业内人士共鸣:工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主体部分,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应忽视传统产业,相反要加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力促工业倍增式跨越,带动传统优势产业“二次创业”,防止“去工业化”或“实业空心化”。
推动企业技改破解“卡脖子”难题
企业技术改造是指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
张天任认为,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力量薄弱等“卡脖子”难题依然突出,而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则是破解这一难题,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化、商业化转换的有效途径。
在他看来,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还能够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有助于显著提升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深入提升产业的绿色、智能化装备水平,推动中国制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眼下我国已基本实现工业机械化,但距离工业自动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注重通过企业技改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倍增。”辽宁海帝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宪也持类似看法。
一些地方和企业“喜新厌旧”
然而,张天任在调研中发现,眼下,我国各地不少企业技改热情很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给予积极的政策、财政支持,但受制于种种制度性、结构性因素制约,企业在技改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困难。此外,一些地方和企业“喜新厌旧”。
“现在人人都想当网红,资本大量涌入包括网红经济在内的新经济领域,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升级遇冷,企业缺乏技改资金,改造自然难以进行。”金宪说。
对此,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表示,运用诸如智能技术、区块链等先进科技打造高科技企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不能忽视作为我国产业基础的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否则前者就会失去产业链配套,失去基础支撑,全社会的产品供应链也会受到影响。
这一问题也得到有关方面的注意。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大会提交了《关于以产业结构稳步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该提案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呈现较明显的“去工业化”迹象,对比国际经验,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早、过快。为此,民进中央建议,要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制造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一个经济体过早出现快速‘去工业化’,如同抽走了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机’。”太原市副市长焦斌龙认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较之于传统服务业更利于带动经济增长。
引导资金投向“工业强基”的薄弱领域
相关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每投入1亿元,可以拉动投资2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30亿元,利润3.1亿元。由此可见,加强技改投入对于稳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要更新完善国家技改目录及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把技改资金投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领域,投向‘工业强基’的薄弱领域。”张天任建议,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带动地方、企业、金融和社会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投资信心。
李修松表示,当务之急是运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引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或就近转型发展,把产业基础夯实提升起来,从而使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业链乃至社会普遍的产品供应链更加健全。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要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就要推动工业化进一步深化,使我国的工业体系更加完善,同时推动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引起大的经济波动。”焦斌龙说。
若咨询有关产品信息请拨打13771041262或13812260514.
|